在镇江市京口区,一场无声的“视力保卫战”正悄然展开。随着学业压力加剧与电子屏幕的普及,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持续攀升,且呈现显著低龄化趋势。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京口医院近视防控中心(原京口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基地)应运而生,成为区域近视防控的核心力量。该中心以“预防为主、积极控制”为方针,整合医疗资源与教育系统,通过科学筛查、个性化干预和全民宣教三大支柱,构建起覆盖0-18岁全周期的眼健康防护网。其创新实...

在镇江市京口区,一场无声的“视力保卫战”正悄然展开。随着学业压力加剧与电子屏幕的普及,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持续攀升,且呈现显著低龄化趋势。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京口医院近视防控中心(原京口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基地)应运而生,成为区域近视防控的核心力量。该中心以“预防为主、积极控制”为方针,整合医疗资源与教育系统,通过科学筛查、个性化干预和全民宣教三大支柱,构建起覆盖0-18岁全周期的眼健康防护网。其创新实践不仅为本地学生视力健康保驾护航,更为全国基层近视防控提供了可复制的“京口样本”。

京口医院近视防控中心引领近视防控新潮流为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保驾护航

多维筛查体系:筑牢近视防控道防线

京口医院近视防控中心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全域覆盖的筛查网络。中心每年组建专业团队深入辖区幼儿园,为8000余名在园儿童提供免费视力筛查,项目涵盖眼外观、异常视觉行为、屈光检测等,并建立动态更新的电子眼健康档案。这一系统不仅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更突破传统筛查的碎片化局限——数据实时同步至家长端,通过微信小程序即可查询报告,推动家庭与医疗机构协同干预。

筛查的精准性依托于先进设备与专业团队的支撑。中心配备全系列近视防控仪器,如屈光发育建档系统、VR视觉训练设备等,并与市级医院眼科共建专家门诊,确保复杂病例的精准诊断。2025年初,中心联合京口区教育局推进“一生一档”计划,档案随学籍转移,实现跨校、跨阶段的视力发展轨迹追踪。这一模式在江滨实验小学的实践中成效显著:该校通过定期普查,对近视高危学生实施科学用眼指导,显著降低新发近视率。

特色干预技术:融合科技与传统康复

针对不同视力问题,中心开发了分层干预路径。对于假性近视及早期近视儿童,采用非药物物理疗法,如近视压疗仪、离子导入技术,结合VR视觉训练系统。这套训练体系颠覆传统枯燥模式,通过“魔法城堡”“航天探险”等游戏化场景刺激视网膜发育,提升儿童参与度。例如,一名8岁散光患儿经40天训练后,裸眼视力从0.5恢复至1.0以上。

在真性近视控制领域,中心探索光学干预与行为矫正的结合。除常规框架眼镜外,引入角膜塑形镜(OK镜)验配服务,并为高度近视学生建立绿色转诊通道,降低并发症风险。值得注意的是,中心特别强调“延缓而非依赖”的理念——通过“家庭护眼计划”指导家长调整居家光环境、设计护眼食谱,配合“20-20-20”用眼法则(每20分钟远眺6米外20秒)。在2025年宣传教育月中,中山路幼儿园的家长通过该计划学会优化读写台灯色温与坐姿监督,使家庭成为防控的重要阵地。

医校家协同:构建全域防控生态圈

中心的另一创新在于打破医疗机构的物理边界,形成教育系统深度联动的防控网络。2025年3月,京口区启动“215专项行动”,中心派出专家团队进驻学校:第十中学开设个性化护眼方案讲座;红旗小学通过校园广播、板报普及护眼知识;实验小学则推行“明眸计划”,分四阶段规范化眼保健操动作。这种“一校一策”模式,将防控渗透至教学日常。

社区与家庭的动员同样关键。中心定期举办“健康大集市”,联合疾控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义诊,2024年底在象山街道的活动中,居民通过集章打卡学习急救与护眼知识。开发“家庭视力工具包”,包含用眼距离标尺、光环境检测卡等,让护眼措施可视化。桃花坞幼儿园通过亲子游戏强化正确读写姿势,培养“不挑食、不熬夜”的生活习惯,从行为源头降低近视诱因。

科研与实践:以数据驱动防控升级

中心的发展始终以循证医学为根基。借鉴新加坡近视防控经验,中心牵头建立区域近视流行病学数据库,分析本地近视高发时段、环境关联因素。数据显示,京口区学生寒暑假近视增长率较学期内高37,主要归因于户外活动不足与屏幕时间激增。这一结论推动中心在2025年联合教育局发布《假期护眼指南》,要求学校落实“阳光体育一小时”,并推广贺家弄幼儿园“无接触式眼保健操”等课间微运动。

未来,中心计划深化跨学科合作与技术转化。一方面,探索遗传基因检测与近视风险的关联,为高危儿童提供超前干预;与高校合作研发AI视力监测设备,实现教室场景下的实时用眼行为提醒。中心主任卢松指出:“近视防控需从‘治病’转向‘治未病’,下一步将推动建立‘视光师驻校制度’,让专业力量常态化融入校园。”

从“治已病”到“筑未来”

京口医院近视防控中心的实践,标志着区域近视防控从碎片化干预向系统化工程的转变。其核心价值在于三重突破:以科技赋能筛查精度,以趣味化提升干预依从性,以协同网络覆盖防控盲区。挑战依然存在——如何将服务延伸至流动儿童群体?如何应对高度近视低龄化的医学难题?

未来,中心需进一步整合公共卫生资源,将近视防控纳入基层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协作(如借鉴新加坡“户外时间学分制”),推动“家校医政”四方责任的再定义。唯有将明眸守护转化为全民行动,方能真正点亮儿童青少年的“睛”彩视界。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