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治疗眼科医院设备品牌全面解析有哪些知名品牌及选购建议
A-
A+
2025-07-29 16:05:33
133 评论
本
文
摘
要
近视医疗设备的品牌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巨头凭借技术积淀占据高端市场,而国产品牌在政策扶持与创新驱动下加速突围。随着全球近视发病率持续攀升,眼科设备的技术迭代与品牌竞争不仅关乎企业市场份额,更直接影响临床诊疗的精准度和可及性。2025年中国眼科器械市场以4.5的年均增速扩张,国产化率在诊断设备领域已突破50,但在治疗设备领域仍面临“卡脖子”挑战。...
近视医疗设备的品牌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巨头凭借技术积淀占据高端市场,而国产品牌在政策扶持与创新驱动下加速突围。随着全球近视发病率持续攀升,眼科设备的技术迭代与品牌竞争不仅关乎企业市场份额,更直接影响临床诊疗的精准度和可及性。2025年中国眼科器械市场以4.5的年均增速扩张,国产化率在诊断设备领域已突破50,但在治疗设备领域仍面临“卡脖子”挑战。

治疗设备品牌与技术格局
激光手术设备由德美巨头主导。全飞秒领域,德国蔡司VisuMax 3.0凭借高精度角膜切削技术(矫正1000度近视及500度散光)成为高端市场标杆,其设备价格甚达千万级,被喻为“眼科界的劳斯莱斯”。半飞秒设备中,德国阿玛仕1050RS以千频优视个性化切削技术,尤其适合散光合并近视患者;而鹰视FS200则在不规则角膜矫正领域表现突出。瑞士STAAR公司的ICL V5晶体植入系统为1800度超高度近视提供解决方案,成为激光手术外的关键补充。
国产治疗设备亟待突破。目前全飞秒激光设备尚无国产产品获批,超乳玻切一体机等高端治疗设备也面临技术瓶颈。玻切机作为核心组件仍依赖进口,国内仅少数企业处于研发阶段。手术显微镜领域虽有53.1的国产注册证占比,但临床渗透率不足,蔡司占据70以上市场份额,国产设备在光学清晰度与机械稳定性上存在代际差距。
诊断设备国产品牌崛起
国产OCT实现技术反超。扫频OCT技术创新推动国产设备在扫描速度(部分达16万次/秒)、成像深度(突破传统光学相干层析限制)等核心参数上超越进口。截至2025年,国产OCT占NMPA获批总数的68.7,公立医院采购占比超50,平均中标价达150万元,高于进口产品。头部企业如视微影像的产品已进入欧美市场,打破品牌垄断格局。
光学生物测量仪与眼底相机本土化加速。光学生物测量仪国产注册占比达81.2,但高端市场仍被蔡司IOLMaster 700主导。国产设备在便携性和成本控制上有优势,但测量精度与重复性待提升。超广角眼底相机国产获批数量激增(占总数56.2),部分产品在成像范围参数上媲美进口,逐步替代传统小角度成像设备。
近视防控设备本土化发展
集采推动国产设备下沉。深圳市2019年投入170万元专项采购青少年近视防控系统设备,明确要求“不接受进口产品投标”。山东、浙江等地医院也通过竞争性磋商采购国产电子视力表、曲率电脑验光仪等基础筛查设备,单价控制在30万元以内。
本土品牌差异化创新。北京朴光科技依托同仁医院专利转化技术,开发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系统,其近视治疗仪融合光学与医学资源,适用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阿瞳品牌则深耕中频治疗仪领域,通过弱视干预功能覆盖二三线市场。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国产设备已整合24小时连续眼压监测功能,采用非侵入式谐振频率技术解决传统单点测量误差问题。
人工晶体与辅助设备品牌
人工晶体市场品牌主导。爱尔康、强生、蔡司占据高端人工晶体市场80份额,尤其在多焦点、散光矫正型等高端晶体领域优势显著。爱博诺德作为国产龙头(科创板代码:688050),通过“普诺明”等单焦点晶体实现10进口替代,但在材料表面改性技术上仍有差距。
辅助治疗设备国产品牌渗透。近视治疗仪领域形成“南北双雄”格局:天津小妖黑眼主打眼部中频治疗仪,年销量超10万台;华亚医疗则专注低频电子治疗仪,覆盖基层医疗机构。角膜塑形镜市场由日本目立康(Menicon)和美国博士伦主导,国产品牌如欧普康视正通过材质创新提升透氧系数。
表:2025年近视医疗设备三大领域品牌格局对比
| 设备类型 | 头部品牌 | 国产头部品牌 | 国产化率 |
|
| 激光手术设备 | 蔡司(德)、阿玛仕(德)、STAAR(瑞士) | 无全飞秒设备 | <5 |
| 诊断设备(OCT/生物测量) | 蔡司、拓普康(日) | 视微影像、莫廷医疗 | 50-81 |
| 近视防控设备 | 尼德克(日) | 朴光、小妖黑眼 | 约60 |
| 人工晶体 | 爱尔康(美)、强生(美) | 爱博诺德 | 约15 |
品牌竞争格局与未来趋势
巨头构建技术生态壁垒。蔡司通过“设备+耗材+服务”模式绑定医院,其VisuMax系统与Mel90准分子激光形成手术方案闭环。爱尔康则建立屈光性白内障平台,整合人工晶体、玻切设备与数字化手术系统。强生医疗开发眼科手术机器人,结合AI规划算法提升ICL植入精准度。
国产替代路径清晰化。政策层面,《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加速EndoArt等国产创新器械上市。技术层面,头部企业通过“差异化创新”破局:如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领域,有企业研发直接测量角膜刚量技术,突破进口设备间接推算局限;超乳玻切一体机领域,海思盖德等企业分步骤攻克超乳系统、玻切头等子系统技术。
出海战略成新增长点。国产OCT设备凭借性价比优势进入东南亚、中东市场;爱博诺德人工晶体获欧盟CE认证,在“一带一路”年销量突破10万片。但欧美高端市场准入仍面临严格临床数据要求,需建立化循证医学体系支撑。
总结与建议
近视医疗设备领域呈现“诊断先行、治疗追赶”的国产化特征。诊断设备中,国产OCT与生物测量仪通过参数创新实现市场份额反超;治疗设备则面临全飞秒激光、超乳玻切一体机等关键技术空白;近视防控设备在本土政策支持下快速渗透基层市场。品牌竞争的本质是技术生态竞争,企业凭借数十年技术积淀构建系统化解决方案,而国产企业多以单点突破为主。
未来发展需聚焦三方面:技术层面,建议通过“揭榜挂帅”机制联合攻关全飞秒激光器等卡脖子技术;临床层面,借鉴茗视光眼科模式,构建“专家共识+精细化标准”的双轨体系;产业层面,推动眼科手术机器人、可穿戴眼压监测等前沿领域布局。只有实现“技术-临床-产业”三角闭环,才能在全球近视防控竞争中赢得话语权。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