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视已成为“国病”的时代背景下,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简称“复旦眼耳鼻喉医院”)以持续二十余年的技术创新与临床实践,重塑了中国近视矫正手术的格局。从2008年率先引入飞秒技术,到2025年完成全国首例10秒级SMILEPro手术;从单年手术量突破万例,到累计完成超26万例全飞秒手术的全球纪录,这家上海专科医院不仅成为亚太地区屈光手术的培训中心,更以“中国标准”引领着近视手术的安全性与精...

在近视已成为“国病”的时代背景下,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简称“复旦眼耳鼻喉医院”)以持续二十余年的技术创新与临床实践,重塑了中国近视矫正手术的格局。从2008年率先引入飞秒技术,到2025年完成全国首例10秒级SMILE Pro手术;从单年手术量突破万例,到累计完成超26万例全飞秒手术的全球纪录,这家上海专科医院不仅成为亚太地区屈光手术的培训中心,更以“中国标准”引领着近视手术的安全性与精准化进程。当医疗技术遇上千万患者的视觉需求,这里的故事关乎科技的温度,更关乎光明的未来。

复旦大学眼耳鼻喉医院近视激光手术安全视力恢复方案

技术革新:引领全飞秒激光手术新纪元

2025年5月6日,一场载入中国眼科史的手术在复旦眼耳鼻喉医院完成。周行涛、王晓瑛教授团队操刀的全国首例SMILE Pro手术,以新一代VISUMAX800设备实现10秒激光扫描,患者术后1小时视力即达0.8,24小时内提升至1.0。这项突破将传统全飞秒23-27秒的激光时间压缩60以上,通过智能摇臂系统消除术中病床移动,使手术迈入“超快、智能、更安全”的新阶段。

技术迭代的背后是十六年的积累。自2010年开展国内首例全飞秒手术以来,该团队不断优化核心技术:2015年首创SMILE-CCL(连续环形取镜术) ,将2mm微切口透镜取出技术标准化,显著降低角膜生物力学损伤;2022年研发微针介导的核黄素靶向递送技术,为圆锥角膜患者提供个性化交联治疗方案。这些创新使中国近视矫正从跟跑转向领跑——团队累计发表的SMILE领域SCI论文数量,三项成果成为《Journal of Refractive Surgery》封面论文,更将“中国经验”通过亚太培训中心输出至全球。

个性化诊疗:量身视觉矫正方案

面对超6亿近视人群的差异化需求,该院建立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视觉健康解决方案。在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依托全国角膜塑形镜安全监督委员会主委单位地位,构建“阳光户外+低浓度阿托品+离焦镜片”三位一体防控体系,并通过屈光档案实现动态监测。对于成人矫治,则根据角膜厚度、职业需求等提供精准术式选择:全飞秒SMILE适用于1000度以下近视;ICL晶体植入可矫正1800度超高度近视;老视患者则受益于多焦点人工晶体。

个性化核心体现在两大技术突破:一是AI辅助ICL拱高模型,通过对6000余例手术大数据的深度学习,计算晶体直径与术后安全空间,相关成果发表于《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二是Barrett True-K Toric公式的应用,在LASIK术后白内障患者中成功植入多焦点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实现远近视力的同步恢复。这种“量眼”的理念,使该院ICL手术量位居全球单体医院之首。

安全质控:构建围术期保障体系

针对公众对手术安全性的疑虑,医院建立了一套科学严谨的质控流程。术前采用20项全方位检查,通过Pentacam地形图排除圆锥角膜倾向,运用超广角OCT筛查眼底病变,确保患者适应症合格率。术中创新设计近视专用口罩,减少呼吸湿气对激光路径干扰,该设计获上海市医务工会创新一等奖。

对于术后并发症,团队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干眼症患者通过人工泪液及神经修复通常在3-12个月缓解;夜间眩光通过扩大激光治疗区至6.2mm以上基本消除;而高度近视的视力回退问题,则通过两年屈光稳定期筛查及术后用眼指导控制在5以下。正如周行涛教授强调:“26万例手术的背后,是质量控制和精益求精的追求”——该院连续三年蝉联上海市眼科质控评价榜首,并发症率低于均值。

科研转化:从临床难题到创新突破

在学术高地与临床痛点的交汇处,团队实现了多项从0到1的原创突破。面对高原近视患者就医难题,2025年王晓瑛教授团队在海拔3800米日喀则成功实施ICL植入术,攻克高原缺氧环境下的眼压调控与设备稳定性难题,为边疆地区带去高清视界。针对角膜交联治疗精准度瓶颈,黄锦海/周行涛团队开发微针核黄素靶向递送系统,登上《Advanced Materials》封面,被评价为“角膜交联领域的范式转变”。

基础研究的深耕同样瞩目。团队建立全球的ICL临床数据库,开发出基于机器学习的拱高模型,误差仅±0.05mm;在圆锥角膜领域,“锥光者”公益项目推动快速交联术纳入CFDA认证。这些成果折射出鲜明的医工交叉特色——与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合作研发的术中OCT导航系统,即将开启屈光手术的实时可视化时代。

社会公益:推动优质资源普惠共享

当技术高地遇见民生需求,医院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普惠医疗路径。2022年建院70周年之际启动“瞳心追光”计划,为抗疫人员提供500个公益手术名额,50余位警察、社区工作者受益。在健康扶贫领域,每年举办“关爱近视·微笑论坛”,开设屈光手术培训班百余期,为基层医院培训超3000名医师。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科普赋能。团队出版《近视防控三部曲》科普丛书,开发“近视小飞侠”动画短片,获上海市科普一等奖;通过线上直播覆盖千万人群,破解“眼科医生不做手术”等认知误区。正如周行涛所言:“让技术有温度的关键,是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壁垒”——从雪域高原到城市社区,清晰视界的种子正在多元土壤中生根发芽。

从全飞秒技术的引进者到标准的制定者,复旦眼耳鼻喉医院见证了中国近视手术的蜕变之路。其成功核心在于三重融合:技术革新与个性化诊疗的融合,使SMILE Pro手术实现“10秒摘镜”;安全质控与科研转化的融合,催生AI模型等重大突破;技术与普惠公益的融合,让优质医疗资源跨越地理与经济藩篱。未来,随着基因疗法、神经调节等新技术的涌现,团队正探索近视致病机制的深度干预。但无论技术如何更迭,其核心理念始终未变——正如首例SMILE Pro患者术后1小时所见到的0.8视标,医疗的温度永远在于:让人类追逐光明的旅程,少一分等待,多一分希望

> 技术革新里程碑

> 下表对比了复旦眼耳鼻喉医院近视手术技术演进关键节点:

> | 时间 | 技术突破 | 临床意义 | 地位 |

> |

> | 2010年 | 国内首例全飞秒SMILE手术 | 开启微创角膜透镜取出时代 | 亚洲开展中心 |

> | 2015年 | SMILE-CCL连续环形取镜术 | 手术切口<2mm,恢复期缩至1天 | 命名标准术式 |

> | 2022年 | 微针介导角膜交联 | 圆锥角膜靶向治疗精度提升40 | 《先进材料》封面论文 |

> | 2025年 | SMILE Pro10秒激光 | 患者舒适度与安全性双重突破 | 全球手术速度新标杆 |

> 资料来源

> 近视手术方案选择参考

> | 患者特征 | 推荐术式 | 技术优势 | 适用度数范围 |

> |-|--|

> | 角膜厚度充足 | 全飞秒SMILE Pro | 10秒激光,次日恢复 | 50-1000度近视 |

> | 超高度近视/薄角膜 | ICL晶体植入 | 可逆,不切削角膜 | 200-1800度近视 |

> | 近视伴老视 | 三焦点人工晶体 | 同步解决近视、老花、白内障| 无限制 |

> | 进行性圆锥角膜 | 快速跨上皮交联 | 避免角膜移植 | 角膜曲率>50D |

> :具体方案需经20项术前检查综合评估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