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近视检查流程与方法详解
A-
A+
2025-07-29 16:05:33
256 评论
本
文
摘
要
基础视力筛查流程:介绍裸眼视力测试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用视力表的工作流程和标准。客观验光检查技术:说明电脑验光仪的原理和操作规范,散瞳验光的适用人群和操作流程。眼部生物参数测量:讲解眼轴长度测量的临床意义和方法,角膜曲率检查的原理和应用场景。眼底健康评估方法:列举眼底照相技术的类型和特点,OCT检查的技术优势和...
基础视力筛查流程:介绍裸眼视力测试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用视力表的工作流程和标准。
客观验光检查技术:说明电脑验光仪的原理和操作规范,散瞳验光的适用人群和操作流程。
眼部生物参数测量:讲解眼轴长度测量的临床意义和方法,角膜曲率检查的原理和应用场景。
眼底健康评估方法:列举眼底照相技术的类型和特点,OCT检查的技术优势和价值。
特殊人群的检查要点:分析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的特殊流程,高度近视患者的必查项目和注意事项。
接下来,我将开始撰写医院近视检查规范与技术的正文部分。

医院近视检查全解析:从基础筛查到精准诊断
基础视力筛查流程
视力检查是近视诊断的首要环节,通过标准化的视力表测试能够快速识别视力异常。医院通常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符合GB 11533标准)进行检测,患者需在5米距离处辨认逐渐变小的视标。检查时严格遵循“先右眼后左眼”的顺序,使用遮眼板遮盖对侧眼,避免压迫眼球。医护人员会记录患者能清晰辨认的小一行视标,当辨认正确的视标数超过该行总数一半时,该行对应的视力值即为被测眼的视力。
视力记录存在两种主要体系:五分记录法(如5.0、4.9)和标准记录法(如1.0、0.8)。这两种体系本质相同——5.0相当于1.0,均代表正常视力水平。若裸眼远视力低于5.0(或1.0),则提示可能存在屈光不正。值得注意的是,视力值无法直接换算为近视度数,因为视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调节状态、眼部病变甚至全身性疾病。医院环境要求严格:需保证300lx以上照度,避免阳光直射,且患者从室外进入后需适应15分钟以上才能测试,以确保结果准确。
客观验光检查技术
电脑验光初筛
作为近视筛查的核心工具,台式自动验光仪(符合ISO 10342标准)通过红外线探测光线在眼内的聚焦情况,快速测量屈光状态。操作时患者将下颌固定于托架,注视仪器内的热气球等视标,每只眼需测量3次取平均值。当任意两次球镜度数差异≥0.50D时,则需追加测量。结果直接显示球镜度数(近视为负值)、柱镜度数(散光)及轴位(散光方向),并计算等效球镜度数(SE=球镜+1/2柱镜)。但需注意,该方法在非睫状肌麻痹状态下进行,对调节力强的青少年可能产生误差,需结合后续检查。
散瞳验光金标准
针对儿童青少年及调节异常患者,医院采用散瞳验光消除睫状肌调节影响。常用散瞳药物包括环喷托酯(中效)和阿托品(长效),通过药物麻痹睫状肌后,医生使用检影镜观察眼底反射光带,配合插片试戴确定精准度数。整个过程约需40分钟,散瞳后出现暂时性畏光、视近模糊属正常现象,建议携带墨镜并避免自驾。研究显示,未散瞳状态下验光可能导致近视度数被高估0.50D以上,尤其对远视和散光患者影响显著。
眼部生物参数测量
眼轴长度监测
眼轴长度(AL)作为近视进展的关键指标,通过光学生物测量仪测定。正常成人眼轴约23.5-24mm,而近视每增加300度,眼轴平均延长1mm。医院采用两种先进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S-OCT)通过红外激光扫描眼组织界面,误差仅0.01mm;光学生物测量仪(如IOLMaster)基于部分相干干涉原理,同步获取角膜曲率、前房深度等参数。定期跟踪眼轴变化率(如每年增长>0.2mm)可预警近视快速发展,比验光更早发现异常。
角膜地形图分析
角膜曲率计和角膜地形图仪揭示角膜形态特征。传统角膜曲率计测量中心3mm区域,通过投射同心圆环至角膜,根据反射像变形程度计算两条主子午线曲率,结果以曲率半径(mm)或屈光度(D)表示,公式D=337.5/r(mm)。而现代角膜地形图采用Placido环或Scheimpflug成像,生成全角膜高度图,识别圆锥角膜、术后不规则散光等病变。例如,顺规散光表现为垂直子午线屈光力大于水平子午线(如44.00D@90/43.00D@180)。
眼底健康评估方法
眼底照相技术
作为眼底疾病的“筛查利器”,该技术分为两类:传统彩色眼底照拍摄范围约30°-50°,重点观察视盘、黄斑及血管弓区域;超广角激光扫描(SLO)利用红绿双波长激光覆盖200°范围(占视网膜80),对周边部变性、裂孔敏感性更高。高度近视患者尤其需要定期检查——研究显示其视网膜病变发生率高达8.5-24.3,典型表现包括萎缩弧、漆裂纹、Fuchs斑等。糖尿病患者则需关注微血管瘤、出血、硬性渗出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特征。
OCT断层成像革命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被誉为“眼科CT”,以无创、高分辨率优势实现视网膜分层分析。频域OCT扫描深度达2-3mm,分辨率约5μm,清晰显示黄斑区各层结构。在近视防控中发挥三大作用:
1. 脉络膜厚度监测:正常值200-250μm,低于200μm提示近视进展风险
2. 黄斑病变诊断:识别劈裂、板层裂孔、CNV等高度近视并发症
3. 血流定量分析:OCTA技术无创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血流指数降低与近视发展正相关
建议近视患者每年接受一次OCT检查,进展快速者每3个月复查脉络膜厚度变化。
特殊人群的检查要点
儿童青少年筛查规范
针对学龄儿童,制定标准化流程:先测裸眼视力,再行非散瞳电脑验光。当裸眼视力<5.0且SE<-0.50D时判定为“筛查性近视”,需转诊眼科确诊。6岁以下儿童必须采用1环喷托酯散瞳,因其睫状肌调节力强,假性近视比例高达30。幼儿园大班起建立屈光档案,追踪指标包括眼轴年增长量(生理性增长约0.1mm/年,>0.2mm/年需干预)和调节功能(如PRA/NRA)。
高度近视综合评估
近视≥600度或眼轴≥26mm者,需接受并发症专项筛查:除常规验光和眼轴测量外,必须包含散瞳眼底检查和OCT黄斑扫描。重点排查:
视网膜变性/裂孔:超广角眼底照发现率约10-15
青光眼视神经病变:杯盘比>0.6或双侧差异>0.2为危险信号
黄斑劈裂/萎缩:OCT显示视网膜层间分离或RPE层缺失
建议高度近视患者每6个月复查,出现飞蚊症增多、视物变形等症状时需立即就诊。
医院近视诊断已形成多维度评估体系——从基础视力筛查、客观验光到生物参数测量和眼底健康评估,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基础视力表测试虽简单,却是发现视力异常的首要关卡;电脑验光提供初步屈光数据,而散瞳验光仍是儿童青少年诊断的“金标准”;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揭示近视的生物学基础;眼底照相与OCT技术则守护着眼底安全,尤其对高度近视患者具有防盲意义。
未来近视防控将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一方面,SS-OCT技术能实现脉络膜血管量化分析,为个性化干预提供依据;AI辅助诊断系统已能识别病理性近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北京协和医院等机构正推动其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建议公众,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及高度近视人群,建立定期眼健康检查机制,通过早发现、早干预,共同守护“清晰视界”。
> “眼底一张照,眼病早知道”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团队强调的筛查理念,正是对定期检查价值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