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就诊指南:视光科、屈光科还是专科门诊?
A-
A+
2025-07-29 16:05:33
279 评论
本
文
摘
要
近视患者在眼科医院就诊时,科室选择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诊疗效率与效果。随着近视防控技术的发展和医院分科的精细化,患者常面临“挂错科、走弯路”的困扰。本文将从科室分类逻辑、预作指南、检查流程解析、高度近视特殊注意事项及术后管理五个维度,系统梳理近视就医的完整路径,帮助患者对接精准医疗资源。一、科室选择:屈光科与...
近视患者在眼科医院就诊时,科室选择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诊疗效率与效果。随着近视防控技术的发展和医院分科的精细化,患者常面临“挂错科、走弯路”的困扰。本文将从科室分类逻辑、预作指南、检查流程解析、高度近视特殊注意事项及术后管理五个维度,系统梳理近视就医的完整路径,帮助患者对接精准医疗资源。

一、科室选择:屈光科与视光科的功能区分
屈光科专攻手术矫正,适用于有“摘镜”需求的成年患者。该科室开展全飞秒、半飞秒、ICL晶体植入等手术,需患者年龄≥18岁且近视度数稳定(两年内增长≤50度)。例如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近视眼激光治疗中心”即属此类,提供从术前评估到术后随访的全流程服务。
视光科则侧重非手术干预,涵盖青少年近视防控、医学验光、角膜塑形镜(OK镜)验配、视功能训练等。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的眼科便设有“近视防控门诊”,针对儿童提供离焦眼镜、低浓度阿托品等个性化控近视方案。若患者仅需验光配镜或儿童近视管理,应此科。
特殊提示:部分综合医院仅设“眼科门诊”,需在挂号时明确告知需求(如“近视手术咨询”或“儿童配镜”),由导诊台分流至对应亚专业组。
二、预作指南:线上线下的路径
线上预约已成主流,方式包括:
1. 官方渠道:如深圳眼科医院官网/微信支持提前7天预约“屈光手术”或“视光专科”号源,每日7点放号,知名专家号需抢订。
2. 平台入口:爱尔眼科可通过微信服务号“快速挂号”,选择城市分院及手术类型(如全飞秒/ICL),提交后5分钟内收到确认短信。私立机构(如香港眼鏡88)还提供验眼套餐预约,含屈光度检测与眼底检查。
线下与电话预约适用人群:
老年人或无网络患者:拨打爱尔眼科,人工客服协助匹配分院及医生;
紧急评估者:眼科门诊需持转介信预约,但稳定新症轮候时间长达56-88周,建议优先选择私立机构。
注意事项:术前检查前需停戴隐形眼镜(软性镜≥1周、OK镜≥3个月),避免数据失真。
三、检查流程解析:术前与术后的必检项目
术前核心检查包括:
基础项目:电脑验光、眼压测量(筛查青光眼)、角膜地形图(排除圆锥角膜)、角膜厚度测量(决定手术方式);
深度评估:散瞳眼底检查(排查视网膜裂孔/变性)、OCT(黄斑区扫描)、眼轴长度测量(近视进展)。例如高度近视者需重点关注视网膜周边部,避免术中并发症。
术后随访项目侧重效果追踪与并发症防控:
常规复查:术后1天/1周/1月查视力恢复及角膜愈合;
年度必查:即使视力稳定,每年需做散瞳眼底检查,监控高度近视潜在的视网膜脱离风险。
技术支撑:现代眼科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视野计等设备提升诊断精度,如池袋阳光眼科医院的DRI OCT Triton可三维呈现视网膜结构。
⚠️ 四、高度近视的特殊注意事项
高度近视(>600度)患者需建立终身随访机制:
结构性风险:眼轴延长导致视网膜变薄、豹纹状眼底,需每年散瞳检查联合OCT,早期发现裂孔或玻璃体牵拉。香港中文大学调查显示,66的中三学生患近视,其中高度近视占比上升,加剧未来眼底病变风险。
手术限制:
角膜激光手术要求近视≤1000度且角膜足够厚;
超高度患者(>1000度)可选ICL植入术,但术前需加做前房深度测量,确保晶体植入空间充足。
建议:高度近视者避免剧烈运动(如拳击、蹦极),减少视网膜脱离风险。
五、术后管理:长期维护与风险防控
并发症防控:
干眼症:全飞秒术后发生率<8,可通过人工泪液及睑板腺按摩缓解;
眩光:夜间驾驶可能出现,选择波前像差引导手术可降低概率。
用眼行为调整:
术后3个月禁游泳、化眼妆、接假睫毛(胶水刺激角膜);
遵循20-20-20原则(每用眼20分钟看20英尺外物体20秒),延缓二次近视。
重要性重申:近视手术仅矫正屈光度,不改变眼轴长度,高度近视者仍需每年眼底监测,防控青光眼、黄斑病变等不可逆损伤。
近视就医的科室选择需结合矫正目标(手术/非手术)与人群特征(成人/儿童),精准匹配屈光科或视光科资源。预约与规范检查是安全诊疗的前提,而高度近视者和术后人群尤需重视眼底的终身监护。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基因疗法与红光照射(如香港中大低强度红光项目)对病理性近视的控制潜力。建议患者建立“个人眼健康档案”,通过年度OCT、眼压等动态数据,协同医生构建个性化防控网络。
> 文献备注:本文数据整合自香港中文大学近视流行病学报告、北京朝阳医院手术指南及期刊《Blue Fin Vision》的临床实践建议,政策依据为卫健委《近视防控指南》(2023修订版)。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