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儿童医院近视治疗创新方法帮助孩子远离困扰恢复健康视力
A-
A+
2025-07-29 16:05:33
237 评论
本
文
摘
要
在苏州这座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活力的城市,儿童近视防控已成为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作为区域儿科眼科诊疗中心,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以下简称“苏州儿童医院”)以近40年的临床积淀,构建起一套涵盖早期筛查、科学干预、精准治疗及长期管理的综合防治体系。面对我国儿童青少年高达51.9的近视率与近视重度化加剧的严峻现状(疾控局2022年数据),该院通过多学科协作、技术创新和社区联动,为儿童眼健康提供全...
在苏州这座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活力的城市,儿童近视防控已成为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作为区域儿科眼科诊疗中心,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以下简称“苏州儿童医院”)以近40年的临床积淀,构建起一套涵盖早期筛查、科学干预、精准治疗及长期管理的综合防治体系。面对我国儿童青少年高达51.9的近视率与近视重度化加剧的严峻现状(疾控局2022年数据),该院通过多学科协作、技术创新和社区联动,为儿童眼健康提供全方位守护。

近视防治体系构建
苏州儿童医院建立了覆盖全周期的三级预防网络。在初级预防层面,医院依托幼儿园体检系统开展大规模屈光筛查。采用手持式电脑验光仪,针对合作性差的儿童实现快速无创检测,并创新性引入“屈光测量评估系统”,可自动屈光档案和近视发展曲线,实现对近视高风险儿童的早期识别。2023年数据显示,该院年筛查量超5万人次,其中30的儿童被列为重点随访对象。
二级干预聚焦近视进展控制。医院推行“个性化矫正+行为干预”双轨策略:对确诊儿童,根据年龄和屈光状态差异化选择散瞳验光方案(如3岁以下用阿托品凝胶,学龄儿童用托吡卡胺),确保验光准确性;同步联合家庭和学校落实“户外2小时”计划,通过改善用眼环境延缓近视发展。研究表明,该模式使患儿近视年增长率降低37。
三级防控则针对高度近视并发症。医院通过眼底照相、OCT检查及眼轴监测,对600度以上近视患儿建立专属档案,重点预防视网膜脱离、黄斑变性等病变。2024年新增的“高度近视联合门诊”整合眼科、遗传学科资源,为家族性病理性近视提供基因筛查和跨代干预方案。
特色诊疗技术应用
在非手术领域,医院创新性融合光学矫正与视功能训练。除常规框架眼镜外,针对近视进展快的儿童推广角膜塑形镜(OK镜),通过夜间佩戴重塑角膜形态,实现日间裸眼视力提升,并延缓眼轴增长。临床数据显示,规范使用OK镜的患儿近视年增幅控制在50度以内,较普通眼镜减少60。
对于合并弱视的近视患儿,医院引进脑力影像网络训练系统,结合精细作业、视觉刺激和双眼协调训练,显著提升治疗效果。该系统已惠及数千名儿童,弱视治愈率达80-90,尤其对8岁前干预者效果更佳。
在手术领域,医院严格把握适应证。对斜视性近视患者,开展微创显微手术矫正眼位,小手术年龄低至3岁;针对18岁以上超高度近视(>1000度),则采用ICL晶体植入术,通过3mm切口将晶体植入眼内,术后视力恢复快且可逆性强。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医院严格限制未成年人近视手术,仅对特殊职业需求或病理性近视个案开展评估后实施。
多学科专业团队建设
医院眼科拥有7名医生+2名验光师+1名训练师的复合型团队,核心专家均具备20年以上小儿眼科经验。学科带头人冯柯红主任擅长婴幼儿屈光不正诊疗,小验光配镜患儿仅8个月;刘香主任专注斜视手术与ROP筛查,其主导的婴幼儿泪道疾病治疗已成为区域特色项目。
团队注重科研转化与标准推广。参与制定《近视防治指南(2024版)》中儿童筛查标准,提出“3岁起建立屈光档案,每6个月复查眼轴”的路径。在技术规范方面,医院制定《儿童验光操作手册》,明确不同年龄段散瞳药物选择方案(如阿托品用于远视和斜视患儿,环喷托酯用于学龄儿童),该标准已被苏州多家基层医院采纳。
科普教育与社区联动
针对家长认知误区,医院开发“看得懂的视力报告”科普体系。冯柯红主任团队通过解析筛查单关键指标(如球镜S值判断远视/近视,柱镜C值量化散光),帮助家长理解“屈光不正≠近视”的核心概念,避免盲目恐慌。2024年推出的动画视频《眼镜越戴越深?误区破解!》单月点击量超10万,有效纠正“戴镜依赖论”等错误观念。
医院还构建区域协同网络。作为“苏州市儿童眼病防治中心”,医院与姑苏区、工业园区等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实现筛查数据共享;定期组织专家进校园开展“爱眼日”活动,2023年覆盖学生2.3万人。同步开发“近视防控家校手册”,从光照强度(读写环境≥300lux)、用眼时长(每20分钟看6米远物20秒)、饮食营养等维度提供指导。
总结与展望
苏州儿童医院以“早发现、早干预、个性化防控” 为核心,通过技术革新(如OK镜应用、ICL手术)、流程优化(三级预防网络)和理念普及(家庭-医院-社区联动),为儿童近视防治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实践证明,其综合干预模式能显著降低近视发病率与重度化趋势,近五年区域内高度近视占比下降至9.7(全国平均11.3)。
未来仍需突破三大挑战:
1. 技术创新:探索基因治疗在病理性近视中的应用,研发更精准的近视发展模型;
2. 政策衔接:推动将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等防控手段纳入医保,减轻家庭负担(目前OK镜年费用约1-2万元);
3. 全周期管理:建立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连续性追踪体系,尤其加强青春期近视进展监测。
正如世卫组织倡议:“近视防控需贯穿全生命周期”。苏州儿童医院的实践表明,唯有将临床诊疗与公共卫生策略深度融合,才能筑牢儿童视觉健康的防线,让每一个孩子拥有清晰“视”界。
> 本文数据来源:
> 疾控局近视监测报告(2022)
>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临床诊疗规范
> 《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技术标准
注:文中涉及的诊疗技术及费用(如ICL手术3.28万元起)仅供参考,具体方案需经专业评估。家长可通过医院官网或公众号“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获取新门诊排班与科普资讯。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