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四院近视防控在行动 守护儿童青少年光明未来
A-
A+
2025-07-03 12:19:45
257 评论
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西安市第四医院(西安市人民医院)作为西北地区眼科诊疗的机构,以“预防-干预-治疗”一体化防控体系为核心,构建起覆盖筛查、科普、个性化矫正及前沿技术应用的全面防线。面对我国中小学生近视率超53.6、高三学生高度近视率达20的严峻态势,该院通过整合医疗资源、创新社区联动、破除认知误区,将近视防控从单纯的医疗服务升维至社会健康工程,为降低区域近视发病率提供了兼具科学性与人文关怀的“西安方案”。

多维防控体系:从“医教家结合”到智能平台
校园筛查与动态档案的规模化实践
西安市第四医院率先推行“医教家结合”校园视力监测模式,将眼健康管理嵌入教育系统。2025年3月,医院联合临潼区、曲江新区教育局,为7所学校6573名学生建立并更新视觉健康电子档案,通过对比历年屈光度、视力等数据,精准识别近视高危群体。该模式自2018年启动至今,已完成1253校次、73.8万人次的眼健康筛查,形成全球规模的儿童青少年眼健康数据库,并于2023年入选卫生健康技术推广应用信息平台。
数据驱动的精准干预决策
为提升防控效率,医院开发“儿童青少年眼健康信息数据管理平台”(二期),投入超215万元强化人工智能分析功能。平台整合遗传因素、用眼习惯、户外活动时长等变量,自动生成个体化防控建议:如对远视储备不足儿童推送“每日户外2小时”提醒;对近视进展过快者(年增≥75度)启动OK镜验配绿色通道。这种“数据预警-分级干预”机制,使区域近视早干预率提升37。
科学矫正路径:分层干预与技术创新
阶梯化矫正策略的临床应用
针对不同近视阶段,医院制定差异化方案:
轻度近视(<300度):以行为干预为主,推广“20-20-20”用眼法则(每20分钟远眺20秒)及角膜塑形镜(OK镜),联合0.01阿托品滴眼液延缓进展;
中高度近视:采用“OK镜+离焦框架镜”组合,并通过视功能训练改善调节滞后;
高度及病理性近视:创新性开展ICL(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2023年为10岁超高度近视患儿(近视1000度+散光500度)实施西北首例儿童ICL手术,术后裸眼视力达0.8。
屈光手术的精准化突破
在成人近视矫正领域,眼屈光中心年手术量超2万例。李娟团队通过优化ICL晶体定位技术,将散光矫正误差控制在±5°内,术后眩光控制率达前列;严宏教授团队则聚焦角膜生物力学研究,利用激光胶原交联术加固圆锥角膜,减少继发性近视失明风险。
社区防控网络:家门口的“视光哨点”
陆港中心的普惠务创新
2021年,医院联合西安陆港集团建成1700平方米的陆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将三甲眼科资源下沉至社区。中心提供OK镜验配、视功能训练等“一站式”服务,并推出惠民举措:如2025年学生凭证件享400元近视矫正补助,检查费减免30。这种“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模式,使周边区域青少年近视筛查覆盖率提升至92。
科普教育的场景化渗透
医院打造“西安近视眼健康科普+X”品牌,突破传统宣教模式:
针对自闭症儿童开展“星星孩子亮睛睛”活动,通过盲人体验、眼球拼图游戏深化护眼意识;
在航天城一小开设“职业体验课”,学生化身“视光师”操作验光设备,理解近视成因;
联合高新一中实验中学参观眼健康科普馆,借助VR模拟器体验病理性近视的视界扭曲。
认知误区澄清:以科学破除迷思
六大误区的解读
医院通过科普专栏、短视频系列破除常见谬误:
误区1:“近视可治愈”:强调近视不可逆,但可控。出生时+3.00D远视储备消耗后,眼轴延长导致的真性近视无法逆转,所谓“中医秘方”均无循证依据;
误区2:“戴镜加深近视”:研究表明,欠矫(戴不足度数)反而加速进展,正确配镜可延缓年增幅约30;
误区3:“手术根治近视”:ICL或激光手术仅矫正屈光度,无法消除高度近视的眼底病变风险,术后仍需定期检查。
糖摄入与近视的关联警示
叶璐主任在2024年近视防控月特别指出:高糖饮食通过激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加速巩膜胶原降解,是除遗传、用眼习惯外第三大近视风险因素。她呼吁家长控制儿童含糖饮料摄入,增加胡萝卜、玉米等维生素A食物。
未来发展方向:跨界融合与全周期管理
青少年高度近视的干预前移
基于《高度近视防控专家共识(2023)》,医院将推动两项革新:
1. 基因筛查技术应用:对父母均高度近视的儿童,开展PAX6、SHH等易感基因检测,实现超早期预警;
2. 儿童ICL手术规范化:建立术前评估标准(如睫状沟形态UBM分型)、术后随访体系,为屈光参差患儿提供新选择。
光学生物测量技术的普惠化
计划在5年内向社区中心投放超广域眼底相机+眼轴监测仪,替代传统视力表筛查。通过AI算法分析角膜曲率与眼轴比值(AL/CR),在近视发生前6-12个月风险。
以“光明”为炬,照见健康未来
西安市第四医院的近视防控实践,印证了“防大于治”的核心价值:从陆港中心的社区网格化服务,到10万例级屈光手术数据库的科研反哺,医院正将孤立的技术突破转化为可持续的公共健康生态。降低区域近视率仍需突破两大瓶颈:农村筛查覆盖率不足(低于城市40)、病理性近视终生管理机制缺失。未来,医院可进一步联合教育部门,将户外活动时长纳入学校考核;推动医保政策覆盖高度近视眼底年检项目,让“同一片清晰视界”真正成为普惠福祉。
> 光明小贴士:根据叶璐主任建议,儿童每日户外活动需分段进行——
上午10点前紫外线促维生素D合成,调节巩膜钙离子通道;
> - 傍晚远眺5米外物体,每次20分钟,缓解睫状肌痉挛。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