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作为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眼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委单位,始终站在近视防控与诊疗的前沿。在近视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该院依托三级甲等专科医院的优势,构建起集精准手术、综合干预、前沿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多维防控体系,为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近视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解决方案。精细化诊...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作为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眼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委单位,始终站在近视防控与诊疗的前沿。在近视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该院依托三级甲等专科医院的优势,构建起集精准手术、综合干预、前沿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多维防控体系,为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近视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解决方案。

南医大附属眼科医院近视防治与视力健康促进计划

精细化诊疗体系与技术优势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建立了覆盖近视预防、矫正、并发症管理的全链条诊疗体系。在手术矫正领域,医院提供多样化的术式选择:全飞秒SMILE 3.0激光手术(17800元起)以2mm微创切口适合角膜条件良好者;半飞秒LASIK(13800元起)支持个性化角膜切削,尤其适合高散光患者;ICL晶体植入术(29800元起)则为1800度以内高度近视患者提供无需切削角膜的解决方案。所有手术均需通过20余项术前检查(费用约500元),包括角膜地形图、眼压、眼底评估等,严格排除禁忌症。

在非手术干预方面,医院针对儿童青少年推出离焦镜片等光学干预手段。这类镜片通过周边离焦设计延缓近视进展,但需严格适配:患者需眼位正常、瞳距精准,且需结合医学验光(含散瞳)确保光学中心对齐。研究显示,规范使用下其近视控制有效率可达60,但需避免过度营销误导——近视无法被“治愈”,离焦镜仅是防控工具之一。

多学科团队与个性化方案

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专家团队。薛劲松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累计完成超2万例近视手术,擅长复杂屈光矫正及ICL植入;徐英男副主任医师专注飞秒个性化设计及术后干眼管理;蒋沁院长作为省眼科质控中心主任,主导疑难并发症处理及技术标准化。团队每年参与制定指南,如《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强调“足矫”原则可延缓近视进展,而欠矫可能加速眼轴增长。

个性化方案设计体现在对患者需求的深度响应。例如,针对报考军校、警校的高考生,医院开通“摘镜绿色通道”,单日门诊量高达1200人次;对运动爱好者推荐Smart全激光(14000元起),因其无瓣设计降低外伤风险;高度散光患者(如500度以上)则通过Kappa角引导半飞秒实现精准矫正。术后管理同样化,要求术后1天、1周、1月定期复查,并结合用眼习惯调整护理方案。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立体干预

作为江苏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研究中心,医院直面严峻现状:2023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52.7,高中生超80。门诊数据显示,60就诊者为18岁以下近视患者,部分儿童年增长超150度,与过度近距离用眼、户外活动不足(<2小时/天)直接相关。

防控实践融合中西医技术:一方面推广行为干预,如“20-20-20”用眼法则、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另一方面开发中医药疗法,如针灸调节睫状肌紧张。医院建立近视防控大数据平台,覆盖200万学生视力档案,并在六合院区设立科普馆,通过VR体验等展示高度近视并发症风险。2025年质控会议更将“眼科影像AI诊断”“导航激光机器人”列为重点推广技术,提升筛查精度。

高度近视及并发症的闭环管理

600度以上高度近视患者占该院手术人群的30,其并发症风险需专项管理。研究表明,高度近视可能引发视网膜脱离(风险增加10倍)、黄斑裂孔等致盲病变。医院为此设立眼底病重点专科,创新应用四项核心技术:如“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黄斑劈裂、“自体内界膜填塞术”修复视网膜脱离,显著降低致盲率。

针对高度近视矫正,医院严格评估角膜生物力学特性。例如暗瞳直径>7mm者需扩大光学区至6.5mm以上,避免术后眩光,但需权衡角膜厚度安全边界(剩余≥280μm)。对于公安类、军事院校考生,则规避ICL手术(政策不认可),转而设计预留度数的激光方案。

创新科研与社会责任并举

科研转化是医院的核心驱动力。蒋沁院长团队主导的“非编码RNA检测技术”入选“中国眼科学十大进展”,合作研发的“眼底智能导航激光机器人”2024年获批上市,实现激光定位误差<0.1mm。近三年发表SCI论文205篇,其中10分以上34篇,聚焦眼底血管疾病机制。

社会责任维度,医院发起“博爱光明行”项目,筛查17万人次,为低收入白内障患者实施公益手术;作为红十字眼科医院,累计捐赠超80万元支援灾后重建。2025年质控会议更联合40位专家推动诊疗规范化,将角膜屈光手术等操作标准纳入省级培训。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通过“精准手术-科学防控-并发症管理-公益服务”的闭环体系,重新定义了近视诊疗的标杆。其核心价值在于三方面平衡:技术前沿性(如导航机器人、离焦镜适配)、医疗普惠性(公益筛查、医保覆盖),以及防治系统性(从儿童行为干预到高度近视并发症手术)。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基因疗法对病理性近视的阻断、元宇宙视觉训练模型的开发,让“光明未来”从愿景走向全民实践。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