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重庆的儿童近视防治版图已形成公立医院与专科机构协同、防控与治疗并重的完整体系。依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陆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等公立医疗资源,结合爱尔、华厦等连锁眼科集团的专业化布局,重庆构建了覆盖近视筛查、光学矫正、手术干预及遗传性眼病诊疗的全链条服务网络。在卫健委“关口前移”政策指引下,重庆率先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系统,对0-6岁儿童实施5次标准化屈光筛查,全市0-6岁儿童眼保健覆盖率已达95.4。这种“早筛查、早干预”模式显著降低了高度近视发生率,为西南地区儿童眼健康构筑起道防线。

重庆儿童近视专业诊疗与康复中心

专业医疗资源布局

重庆儿童近视治疗的核心力量集中在三甲医院眼科与专科医院两大领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拥有8个临床重点专科,其眼科在儿童近视防控领域开展屈光筛查、斜弱视矫正及遗传性眼病诊疗,年服务量超300万人次。而陆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院)则在治疗视网膜病变领域达到水平,其开展的胚胎组织RPC治疗视网膜变性临床试验为疑难眼病患儿提供新希望。

民营专科机构填补了精细化服务的空白。重庆爱尔儿童眼科医院作为西南地区规模大的儿童眼病专科医院,设立八大专科门诊,配备260张病床,聚焦斜视、弱视、屈光不正及眼球震颤等疾病。其特色案例显示,通过个性化手术方案,成功为患病10年的19岁外斜视患者实现眼位矫正。类似地,重庆华厦眼科、何氏眼科等机构通过角膜塑形镜验配、视功能训练等非手术干预手段,构建起近视防控的第二战线。

| 医院类型 | 代表机构 | 特色项目 | 学术地位 |

|-

| 公立三甲医院 | 重医附属儿童医院 | 屈光筛查、遗传性眼病诊疗 | 区域医疗中心 |

| 军队医院 | 陆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 | 治疗、疑难视网膜病变 | 的治疗技术 |

| 专科医院 | 重庆爱尔儿童眼科医院 | 斜弱视矫正、眼球震颤手术 | 西南规模大的儿童眼科专科 |

| 连锁眼科 | 华厦、何氏、新视界眼科 | 角膜塑形镜、视功能训练 | 区域性近视防控中心 |

近视防控体系构建

重庆建立了三级防控网络,形成“疾控中心-综合医院-社区机构”协作体系。在全市设立6家市级近视防控基地、3家区域性中心及40家区县级中心,通过标准化技术培训推广《儿童青少年视力筛查规范》等指南。这一体系的核心在于数据驱动的动态监测:2022年完成358所学校10.75万名学生视力筛查,同步改造7855间教室照明系统,实现从筛查到环境干预的闭环管理。

防控策略注重科技创新与应用转化。重庆医科大学团队研发的“650nm窄光谱红光治疗仪”突破传统技术瓶颈,通过非黄斑区精准照射促进脉络膜增厚,动物实验证实可有效延缓眼轴增长。该技术已与重庆市人民医院合作进入多中心临床试验阶段。同步开发的AI防控平台整合超6万例眼部数据,为家长提供个性化干预建议,实现“医院-学校-家庭”三级数据共享。

治疗技术多维进展

光学干预技术呈现精准化发展趋势。角膜塑形镜作为重庆主流干预手段,在爱尔儿童医院等机构形成标准化验配流程。其通过特殊设计的镜片产生周边离焦效应,使中心光学区矫正视力、周边区抑制眼轴生长。值得注意的是,重庆卫健委特别警示:需严格筛选适应症,屈光参差>2.50D、大散光>1.50D者需谨慎使用,且需认准具备三类医疗器械资质的正规产品。

手术技术向微创化演进。重庆新桥医院引进25G免缝线玻璃体切割系统,将手术切口缩小至0.5mm,大幅降低斜视手术创伤。而爱尔儿童医院开展的改良式斜视矫正术,通过调整眼外肌附着点位置,实现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其典型案例显示母女同期手术均获眼位正位效果。对于复杂性近视并发症,西南医院的23G微创玻切系统联合多波长激光技术,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儿视力抢救提升至92。

专业团队建设

重庆儿童眼科领域汇聚了跨学科人才。陆军军医大学鲜光军教授作为小儿斜弱视专家,累计完成超万例手术,其团队在期刊发表多篇屈光研究论文。重庆医科大学徐智勇教授则带领团队建立屈光手术质控标准,其主导的近视防控技术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这些专家通过“百名专家下基层”项目,每年培训区县医师超300人次,带动区县医院开展基础性近视手术。

团队协作模式突破机构壁垒。爱成大坪眼科组建由肖虹(原陆军军医大学眼科主任)、易虹(重庆市人民医院原眼科主任)领衔的多机构专家团队,整合公立医院临床经验与民营机构服务灵活性。重庆华厦眼科更首创“眼科医生+视光师+护师”三人小组模式,为每位患儿提供从检查、诊断到康复训练的全程管理。

常见误区与科学认知

重庆卫健委专项调研揭示家长存在三大认知偏差:58认为“近视可治愈”,42相信“戴镜加速近视发展”,35认为“散瞳验光伤害眼睛”。对此,重庆市人民医院专家洪莉强调:“真性近视伴随眼球不可逆改变,好比身高增长无法缩短,现有技术仅能延缓进展”。而针对“成年后激光手术根治近视”的误解,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许多教授指出:“激光手术虽可摘镜,但无法消除高度近视的眼底病变风险”。

科学防控需遵循三大准则:其一,保证每日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阴天户外光照仍具近视抑制效应;其二,严控电子视屏使用,3-6岁儿童尽量避免接触,中小学生单次不超过15分钟;其三,落实“20-20-20”护眼法则,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后远眺6米外景物20秒。重庆千叶眼科临床数据显示,严格执行此准则的儿童,一年近视进展度平均降低38。

未来发展与挑战

当前体系存在资源分布不均问题。虽然主城区拥有11家三甲医院眼科,但渝东北等地区每10万儿童仅配比1.2名眼科医师。2023年启动的“区县能力提升计划”通过捐赠1270万元眼健康设备,支持万州、奉节等15个区县建立标准化视光中心。同时推行“远程阅片系统”,由市级专家在线解读区县OCT检测结果,年服务量已突破2万例。

研究方向聚焦遗传机制与新技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正开展病理性近视易感基因筛查,计划建立5000例儿童基因数据库。而红光治疗技术的长期安全性评估成关注焦点,研究者将通过10年随访观察照射后视网膜代谢变化。更具突破性的是重庆团队研发的“智能反转拍训练仪”,将枯燥的睫状肌训练转化为3分钟互动游戏,临床试验显示患儿依从性提升4.3倍。

重庆儿童近视防治体系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创新与流程优化,已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管理网络。从公立医院的疑难手术到专科机构的精准光学干预,从AI驱动的早期筛查到基因层面的机制探索,多重路径共同守护儿童视觉健康。未来需着力破解基层服务薄弱环节,强化红光治疗等新技术的循证医学研究,推动防控重心向“视觉功能康复”延伸。正如卫健委强调:“近视防控需、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儿童五方协同”,唯有如此,方能实现《“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中“遏制度数增长,提升视觉生活质量”的核心目标。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