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您发现自己近视了去医院医生会安排哪些视力检查和眼部诊断项目
A-
A+
2025-07-29 16:05:33
290 评论
本
文
摘
要
踏进医院眼科门诊时,许多近视患者常带着疑问:除了验光配镜,还需要做什么检查?事实上,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不仅是屈光问题,更可能隐藏着眼底病变风险。随着2025年全国眼健康规划的推进,近视防控已上升至公共卫生战略高度。规范化的眼科检查不仅能准确验配矫正镜片,更能早期发现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致盲风险,为视觉健康筑起道防线。...
踏进医院眼科门诊时,许多近视患者常带着疑问:除了验光配镜,还需要做什么检查?事实上,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不仅是屈光问题,更可能隐藏着眼底病变风险。随着2025年全国眼健康规划的推进,近视防控已上升至公共卫生战略高度。规范化的眼科检查不仅能准确验配矫正镜片,更能早期发现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致盲风险,为视觉健康筑起道防线。

基础视力与屈光筛查
核心流程始于基础视力和屈光检查。首诊时医生会通过标准对数视力表(符合GB 11533标准)测量裸眼及戴镜视力,采用“先右后左、先远后近”原则。5米距离检测中,若患者无法看清视标,将缩短距离并记录校正值——例如4米处识别4.0视标则记为3.9。随后进行客观验光,电脑验光仪快速提供初步屈光度参考,包括球镜(近视/远视度数)、柱镜(散光度数)及轴向。
屈光状态需结合主觉验光确认。综合验光仪通过雾视放松调节后,进行红绿测试(红色清晰提示欠矫)、散光表(钟表状视标判断散光轴位)、交叉圆柱镜(散光轴位和度数)等步骤,终确定矫正视力所需度数。整个过程需在暗室进行,避免自然光干扰。对儿童及调节力强者,此步骤尤为重要,可排除假性近视成分。
散瞳验光的必要性
儿童青少年及特定成人需散瞳验光。由于青少年睫状肌调节能力极强,普通验光易受假性近视干扰。使用1环戊通等睫状肌麻痹剂点眼(20分钟内点2-3次),待瞳孔扩大至6mm且对光反射消失后,再行验光可获真实屈光度。成人配镜、视力波动大或伴有调节痉挛者,也可能需要散瞳。
散瞳后需严格防护。药物作用持续6-8小时,期间会出现视物模糊、畏光反应。患者应避免驾驶交通工具,外出佩戴墨镜及遮阳帽。近距离用眼如阅读、使用电子产品需暂停,滴药后按压泪囊区2-3分钟减少全身吸收。少数人可能出现脸红、口干等副作用,需及时咨询医生。
眼底结构与功能评估
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是关键检查。被誉为“眼科CT”的OCT技术,以微米级分辨率视网膜横断面图像,能清晰显示黄斑区结构。对高度近视患者,可早期发现视网膜劈裂、黄斑裂孔、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病变。第三代扫频源OCT(波长1050nm)穿透力更强,12秒内完成12mm×9mm广域扫描,对青光眼神经纤维层变薄、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监测优势显著。
广角眼底照相联合眼压视野筛查。200°超广角眼底相机(如欧堡系统)可全面记录视网膜周边部变性、裂孔及脱离风险区,避免传统45°视野局限。眼压测量(非接触式或Goldmann压平式)排查青光眼,视野计测试则能发现早期视野缺损。高度近视者眼压超过21mmHg需警惕视神经损伤。
高度近视专项筛查
基因与生物学参数评估。对父母一方或双方高度近视的儿童,建议增加多基因风险评估(PRS),筛查LAMA2、GJD2等近视易感基因。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精度0.01mm)及角膜曲率至关重要——眼轴>26mm或年增长>0.2mm提示病理性近视风险。角膜曲率过陡(>46D)可能需联合角膜地形图排除圆锥角膜。
并发症分级管理。根据《高度近视防控专家共识(2023)》,SE≤-6.00D且伴眼底病变者属病理性高度近视。需按黄斑病变分级(见表1)制定随访计划:
表1: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分级
分级 | 特征
0级 | 无病变
1级 | 豹纹状眼底/视盘萎缩弧
2级 | 漆裂纹/局灶脉络膜萎缩
3级 | 黄斑萎缩灶融合/CNV/后巩膜葡萄肿
综合诊断与干预策略
个性化报告与风险解读。整合上述数据后,医生将分析近视成因(遗传/环境主导)、进展速度及并发症风险。例如青少年若年增长>1.00D,可能推荐0.01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角膜塑形镜(OK镜)控制进展;成人若OCT提示黄斑裂孔,需限期手术。爱尔眼科等机构通过“眼健康档案”小程序联网数据,视力发展曲线3年度数变化。
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学生群体强调行为干预:每天户外≥2小时,控制电子产品使用。高度近视者即使接受ICL植入或全飞秒手术(费用28000-38000元),仍需每半年复查眼底——因手术仅矫正屈光而非消除眼底病变风险。45岁以上者增加老视评估,白内障前期可选择多焦点人工晶体(费用12800-15800元)。
从基础验光到基因筛查,近视诊疗已进入精准防控时代。2025年眼健康目标要求0-6岁儿童眼保健覆盖率超90,有效屈光不正矫正覆盖率持续提升。定期眼科检查不仅是为获取清晰视界,更是防范高度近视致盲的关键举措。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在OCT图像分析中的应用、低浓度阿托品的长效缓释技术,让“早发现、早干预”惠及每一位近视患者。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