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路33号,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作为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三甲专科医院,正以中西医协同的创新模式迎战青少年近视高发挑战。这里不仅是疑难眼病诊疗高地,更以“四个早六个一”理念(早筛查、早建档、早诊断、早干预;一套防近方案、一项极目运动等)构建起覆盖全周期的近视防控体系,将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为居民提供从社区筛查到精准干预的一站式护眼服务。

石景山眼科医院专业近视检查服务守护您的视力健康无忧

多维近视防控体系

预防-干预-治疗三级网络

医院视光科首创“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级防控路径。针对未近视群体,通过体质辨识、眼健康档案建立及食疗指导,降低近视发生风险;对已近视患者,采用“光学矫正+视觉训练+中医外治”六联疗法,如角膜塑形镜联合耳穴压豆、电梅花针刺激穴位等,延缓近视进展;高度近视患者则通过院内制剂(启明丸、目舒丸)及辨证中药方案,防治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

中医特色技术赋能

耳穴埋豆通过刺激耳部穴位调节全身气血,缓解睫状肌痉挛;脉冲治疗仪结合眼周穴位按摩改善微循环;梅花针叩打经络促进气血上输于目。这些非药物疗法操作简便、副作用小,尤其适合儿童长期干预。2023年数据显示,接受中西医结合干预的青少年近视年增长度数平均降低0.5D,较单纯光学矫正效果提升30。

社区眼健康网络

专家下沉社区“零距离”服务

每周三、五上午,医院专家定期进驻广宁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开展“筛查-解读-转诊”一站式服务。于磊、刘振通等副主任医师单日接诊量达26人次,筛查阳性率28,90患者可实现“当日转诊、次日会诊”。一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居民感慨:“刘主任在社区就发现了我的眼底出血点,还画图讲解,比去大医院更贴心!”

基层医护能力孵化

专家团队通过“真人实拍+病例复盘”模式培训社区医护,传授眼底阅片技巧(如视盘杯盘比≤0.3提示青光眼风险)、拍摄规范(侧光45°避角膜反光)及转诊标准。基层医护现可精准识别豹纹状眼底、火焰状出血等病变,成为社区“显微猎手”。2024年石景山区家医培训项目覆盖101名基层人员,强化中医适宜技术应用能力。

精准诊疗技术

医学验光与智能评估

配镜中心采用“电脑验光+医学验光”双轨模式,依托医院技术平台实现个性化验配。针对“一老一小”群体设计专属流程,如儿童散光矫正方案(3660-8020元)。2024年市场监督管理局调研指出,该中心通过精准验配将二次修复率控制在0.3以下,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全飞秒技术领航者

针对成人近视矫正需求,医院引进全飞秒SMILE3.0技术,切口仅2mm,手术时间6分钟/眼。相比传统激光手术,其优势在于:

  • 安全性:无需制作角膜瓣,降低感染与角膜移位风险;
  • 稳定性:术后1年视力维持率98.6,夜间眩光减少37;
  • 普适性:支持1800度以内高度近视及散光矫正。
  • 2024年朝阳院区开展的全飞秒手术案例显示,患者术后次日视力即可达1.0。

    名医团队支撑

    专家领衔攻坚

  • 谢立科(首都名中医):专注高度近视眼底病变,首创“玻璃体术后视功能恢复”方案,获科技进步奖;
  • 接传红(糖尿病眼病专家):研发“密蒙花方”防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获中国民族医药科技一等奖;
  • 亢泽峰(副院长):提出“精筋失衡”近视病机理论,推动儿童近视防控标准化;
  • 尹连荣(屈光手术科):擅长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联合手术,1500度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至0.8。
  • 多学科协作模式

    医院建立“眼科-中医-康复”跨学科团队,如目系眼病科(眼二科)作为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整合青光眼中西医防治技术;放射科提供眼科专属影像分析,精准定位病变。2025年青光眼日义诊中,团队通过AI协同筛查发现1例无症状眼压30mmHg患者,及时避免视神经损伤。

    科研创新引领

    理论基础与技术创新

    亢泽峰副院长团队通过《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证实中药驻景方可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获石景山区科技三等奖。目前医院承担30余项课题,包括自然科学基金对近视机制研究、中医导引术对视功能影响等。

    标准制定与产业转化

    主导制定《中医眼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推动耳穴压豆、六气针法等纳入基层适宜技术目录。配镜中心开发近视防控APP,实现档案管理、用药提醒、远程咨询功能,用户留存率达85。2025年计划联合京津冀医联体,推广“石景山模式”至20个基层网点。

    构建“全民主动眼健康”生态

    石景山眼科医院的实践表明,近视防控需打破“重治疗轻预防”的传统医疗边界。其创新价值在于:

    1. 关口前移:通过社区筛查与中医“治未病”结合,将干预节点提前至视力下降前;

    2. 整合医疗:以“西医精准诊断+中医整体调理”实现标本兼治;

    3. 全域联动:医院-社区-家庭数据共享,形成防控闭环。

    未来挑战仍存:如何优化中医外治标准化流程?怎样降低高端技术(如ICL晶体植入)费用?建议进一步开展针灸防控近视的多中心研究,探索医保覆盖个性化手术的可行性,并开发AI中医体质辨识工具。唯有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医疗普惠,方能实现“从精准验光到终身眼健康”的愿景。

    > 光明小贴士: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视光科周一到周日全天开放,青少年建档可获赠中医体质辨识与护眼礼包。社区义诊信息通过“眼科医院健康快车”公众号实时更新。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