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近视防控创新研究项目致力于开发防治方案通过科技与教育结合保护青少年视力健康
A-
A+
2025-07-29 16:05:33
268 评论
本
文
摘
要
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已上升为健康战略焦点,近视率居高不下且呈现低龄化趋势。在此背景下,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响应《“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启动多项具有突破性的近视防控研究项目。这些项目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行为干预等前沿技术,构建起“预防-筛查-干预-治疗”一体化防控体系,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建设”入选卫生健康适宜技术,山东的“三级监测、三级预警...
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已上升为健康战略焦点,近视率居高不下且呈现低龄化趋势。在此背景下,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响应《“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启动多项具有突破性的近视防控研究项目。这些项目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行为干预等前沿技术,构建起“预防-筛查-干预-治疗”一体化防控体系,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建设”入选卫生健康适宜技术,山东的“三级监测、三级预警、三级防控”技术体系覆盖全省。这些项目不仅为区域近视防控提供科学模板,更通过真实世界研究推动全国眼健康策略优化,标志着我国近视防控进入精准化、系统化新阶段。

科技驱动的大数据平台
多维度数据整合与智能
医院研究项目的核心突破在于构建全域覆盖的动态监测网络。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项目整合全省103个县市超100万条0-18岁青少年视力数据,建立个人视觉健康档案。平台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算法开发屈光度模型和近视风险模型,通过分析视力发育曲线和群体趋势,实现近视构成比的精准计算和高危人群识别。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起的“图谱计划”进一步扩展数据维度,联合全国100余家医疗机构采集环境暴露、用眼习惯等多元信息,绘制中国近视防控空间图谱。这类平台不仅为个体提供“发育曲线”和“趋势”服务,更为区域化防控策略制定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三级防控网络的落地应用
山东省首创的“三级监测、三级预警、三级防控”技术体系是数据应用的典范。该体系通过智能化数据采集,建立学校-社区-医院联动的监测网络:一级监测覆盖基础视力筛查,二级预警识别假性近视等高危人群(假性近视者近视发生风险是非假性近视者的2.52倍),三级防控对确诊者实施中西医结合干预。这一模式被纳入省级改革示范区建设方案,推动教育、卫生、科研部门协同,形成“联席会议制度”,有效解决资源碎片化问题。
行为干预与风险预警
用眼行为监测技术
山东毕宏生团队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的整群随机对照试验,通过科学证据锁定近视关键行为风险因素。该项目研发的“Eye-Monitor”技术实时追踪近距离工作持续时间、阅读距离、坐姿及光照强度,结合教师-家长双向反馈机制,显著提升干预依从性。研究证实,行为干预组较对照组近视发生率降低37,进展速度减缓24,为“治未病”理念提供实证支持。该成果发表于眼科期刊《Ophthalmology》,成为全球首项证明行为干预有效性的社区级研究。
假性近视的预警价值
山东团队的另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揭示假性近视的核心预警意义。通过对2328名儿童随访发现,睫状肌麻痹后等效球镜度>−0.50D但裸眼视力下降的假性近视群体,近视转化率达21.1,显著高于非假性近视组的3.8。在矫正遗传、用眼时长等混杂因素后,假性近视仍为独立风险因素(RR=2.52)。这一发现推动防控关口前移,促使临床将调节功能检查纳入常规筛查,并开发无针针灸结合AI定穴技术缓解调节痉挛。
多中心临床研究与真实世界证据
药物防控的优化探索
阿托品滴眼液作为核心药物干预手段,其浓度选择和停药管理依赖高质量临床证据。香港中文大学LAMP项目、新加坡ATOM项目及中国多中心试验显示:0.01阿托品使用1年可减缓近视进展0.22–0.26D;但停药1年出现0.28–0.43D回退。针对此现象,ATOM三期试验提出“间歇性再治疗”方案:对停药后年进展≥0.50D者重启0.01阿托品,2年内进展量控制在0.62D以内,优于持续停药组的1.15D。这些成果被纳入《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强调个性化用药周期管理。
真实世界证据的体系构建
2024年启动的“图谱计划”标志着近视防控进入真实世界研究阶段。该项目通过多中心协作收集临床实践数据,重点验证不同防控手段在复杂生活环境中的有效性。复旦大学周行涛团队在此框架下发现妊娠期高血压与子代高度近视的关联(视网膜裂孔风险增加7倍),为高危人群筛查提供新指标。广东省人民医院则开发AI驱动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诊疗系统,解决基层筛查效率瓶颈,体现真实世界研究对技术转化的推动作用。
跨学科融合与中西医结合
中医适宜技术的创新应用
中西医结合成为防控体系特色。湖北省项目在全省推广耳穴压豆防治近视技术,通过刺激耳部穴位调节眼部气血;山东团队开发的“3D定位+AI定穴”无针针灸仪,采用电刺激替代传统针刺,患儿居家即可完成治疗,依从性提升40。上海同济医院则建立“眼病整体观”理论,将中医辨证与眼前后节联合手术结合,获科技进步奖。这些实践被纳入《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形成全国性规范。
视光服务与基层能力建设
项目注重基层眼健康网络构建。中山眼科中心“儿童视觉关爱行动”联合组织,在广东建立校-医-社联动的眼保健服务网络;STEER项目培训30家县级医院团队,培养眼科医生30名、护士58名、验光师16名,建立县乡村三级转诊通道。山东省推动资源下沉,在10家县级医院开展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能力建设,使90的常见眼病患者可在县域内完成诊治,有效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
当前近视防控研究仍面临三大瓶颈:其一,长效防控机制待完善,如低浓度阿托品的长期安全性(>5年)证据不足;其二,区域差异显著,农村地区筛查覆盖率仅为城市60;其三,跨学科数据壁垒阻碍精准,医疗、教育、环境数据尚未完全互通。对此,王宁利教授提出“全生命周期防控”理念,将关口前移至婴幼儿远视储备保护;陶芳标教授倡导构建“政策-技术-社区”三位一体网络;而“视健未来”基地建设项目正尝试通过200家标准化明眸基地,推动校园-家庭-社区联防联控落地。
未来研究需着力于三方面突破:通过真实世界研究验证干预措施的普适性,如“图谱计划”拟建立百万级眼轴数据库;加速基础研究转化,如同济医院靶向EFEMP1基因治疗脉络膜血管功能障碍的新策略;深化跨学科协作,将妊娠健康、营养干预纳入防控体系。只有融合科技创新与系统治理,方能实现《“十四五”眼健康规划》核心目标——到2025年,0-6岁儿童眼保健覆盖率超90,高度近视致盲人数显著下降,守护亿万儿童的光明未来。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