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视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超过50,高度近视人群的眼底并发症风险显著攀升。作为医院近视防控工作的核心参与者,我深入参与了筛查干预、健康宣教和多学科协作等全流程服务。依托《“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的指导框架,我院将防治重心前移至学龄前期,通过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推广户外活动、应用光...

在近视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超过50,高度近视人群的眼底并发症风险显著攀升。作为医院近视防控工作的核心参与者,我深入参与了筛查干预、健康宣教和多学科协作等全流程服务。依托《“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的指导框架,我院将防治重心前移至学龄前期,通过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推广户外活动、应用光学及药物干预技术,着力延缓近视进展。以下从核心实践、协作机制与科研突破三方面,系统总结个人在近视防控领域的探索与思考。

医院近视防控工作中的个人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二、多维度防控实践与成效

筛查建档与风险预警

我院率先引入深圳市眼科医院开发的“数智化近视防控平台”,实现筛查、建档、干预、随访闭环管理。通过连接电脑验光仪、眼轴生物测量仪等设备,每年为全市3-17岁儿童青少年提供两次免费视力筛查,数据实时上传至电子健康档案。2023年筛查覆盖率已达95.1,较2018年提升12个百分点。针对远视储备不足(如6岁儿童≤+0.75D)的学龄前儿童,系统自动推送高风险预警,指导家庭增加户外活动并调整用眼习惯。试点数据显示,早期干预组3年近视转化率较对照组降低21。

多元化干预技术应用

在光学干预领域,我院推广角膜塑形镜(OK镜)和多焦点软镜,利用周边离焦原理延缓眼轴增长。临床观察显示,OK镜佩戴者年近视进展平均减缓0.50D,较普通框架眼镜效果提升40。药物干预方面,采用0.05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联合户外活动,两年内近视进展幅度降低60,且瞳孔扩大和调节麻痹等副作用显著少于高浓度制剂。

创新性引入智能校徽监测户外活动时长,通过物联网技术动态管理学生每日光照暴露。2021年深圳试点校数据显示,每日户外活动≥2小时的班级,近视发生率下降4.3,印证了光照刺激多巴胺分泌对眼轴生长的抑制作用。

三、多学科协作与健康生态构建

医防融合与分级诊疗

我院建立“家-校-医”联动机制,通过智慧平台向家长推送个性化护眼建议(如“20-20-20”用眼法则),向学校提供教室采光改造方案(照度≥300lux)和可调节课桌椅配置指南。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开展基层培训,提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筛查能力。对高度近视学生开通绿色转诊通道,由三甲医院眼底病专科医生进行视网膜裂孔激光封堵或巩膜加固术,降低不可逆视力损伤风险。

科普教育与行为干预

借鉴汕头眼科中心经验,我院组建“爱眼讲师团”,开发系列科普资源:

  • 线上渠道:直播讲座覆盖近视遗传机制(如CREAM研究证实遗传负荷高者风险增加40倍)、护眼食谱(增加深色蔬菜摄入)等内容;
  • 线下场景:在学校设立“护眼角”,通过裂隙灯模型演示近视眼底病变,增强学生直观认知。2024年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日均近距离用眼时间减少25分钟,95家长主动限制电子屏幕使用。
  • 四、科研突破与瓶颈反思

    模型与精准防控

    我院参与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发起的近视模型研究,整合遗传、环境与生物指标(如角膜曲率、眼轴基线值)构建风险评分系统。模型对8岁儿童未来5年高度近视AUC达0.82,助力高危人群的早期靶向干预。当前模型对环境因素(如教育压力)的量化仍依赖问卷自评,未来需通过人工智能分析用眼行为视频,提升评估客观性。

    技术局限性与未满足需求

    尽管低浓度阿托品和OK镜已被证实有效,但仍存在痛点:

  • 阿托品停药反弹:约17患者停药后年进展速度反弹至-0.80D;
  • 器械依从性差:OK镜护理不当引发角膜炎占比3.2。
  • 病理性近视的眼底并发症治疗存在巨大缺口。研究提示,抗VEGF药物可延缓黄斑萎缩,但费用高昂且未纳入医保,限制可及性。

    五、总结与未来方向

    我院近视防控工作通过“预防前移、技术驱动、多方联动”的策略,初步实现筛查覆盖率达95、高度近视并发症筛查率提升30的目标。遗传-环境交互机制不明、干预手段长期安全性存疑、基层诊疗能力不均等问题仍需突破。

    未来重点方向包括

    1. 生命早期干预:扩大0-3岁远视储备筛查,开发幼儿友好型户外活动课程;

    2. 跨学科技术整合:探索基因编辑(如CRISPR调控巩膜重塑基因)与可穿戴光生物调节设备;

    3. 政策支持升级:推动角膜塑形镜及并发症治疗药物纳入医保,建立病理性近视致盲救助基金。

    近视防控需以“公共卫生-临床医学-社会支持”三位一体为根基,方能为下一代筑牢视觉健康的坚实屏障。

    > 文献备注:本文数据与策略综合自疾控局《技术指南》、《近视防治指南(2024)》及深圳、上海等地试点经验,部分前沿研究引自《临床医学进展》和近视研究所报告。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